台钓调漂用品网

伊春林区小兴安岭的野生动物探索

05-12

伊春林区小兴安岭的野生动物探索

第十二章 兽类种类

普通刺猬 别名 刺猬猬


鉴别特征 体长不过25厘米,体型肥圆,如刺球,全身棘刺短而硬。体色为浅土棕色,脸、腹和四肢被有较细的硬毛。吻长眼小,头宽耳短。四肢健壮,短小,尾甚短。

生态 栖息在丘陵、森林、草地、农田中。常在茂密的矮树丛下、老树根或倒木之间以及石隙、墙脚、废物堆下活动。白天隐藏在洞中,夜间和黄昏出来活动寻食,行动迟缓。体小力弱,遇见危险时把头和四肢缩在腹部。冬眠。杂食性,以昆虫为食,吃小鼠、鸟、蛙、蛇等,也偷吃豆类、瓜果等农作物,每年繁殖2次,每胎产3-8仔,有冬眠习性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害鼠,对农业和森林保护方面有一定作用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中鼩鼱


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,体长50—65mm,比普通鼩鼱小。头小狭长,吻尖而突出。四肢纤细,掌具5趾,趾爪尖长。背毛棕褐色,腹面浅棕白色。尾上棕褐,尾下棕黄。个体颜色变异很大。

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灌丛、草地中。适应水中生活,趾间有蹼。夜行性。以昆虫为食。每窝产卵为2—11只,常为2—8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上甘岭、友好、伊春、翠峦乌马河、美溪、西林金山屯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普通鼩鼱


鉴别特征 体长50-82mm,体形细长,头狭长,吻部突出于口前,眼小。趾间有蹼,跖行性。尾长略大于体长之半。吻部、头部及背部均为棕褐色或褐色。颌下、颈下及胸腹部为灰棕或灰白,四肢及尾上棕褐色,尾下毛浅灰或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、灌丛、草地等较潮湿的地方。常在森林、草甸、倒木、树根及农田活动。以昆虫为食,也吃蜗牛、蚯蚓等。每窝产仔为3—6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乌马河、翠峦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栗齿鼩鼱


鉴别特征 体长52—72mm,体形像中鼩鼱。齿尖,有特别鲜明的栗红色。尾超过体长之半,体背面棕褐色。吻侧局部毛较浅,成月牙区,其后有一黑斑,直到眼后。下颌灰白,腹部染土黄色,尾下面为淡黄白色。掌背淡黄色。

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灌丛及山间草甸中。以昆虫为食,也吃蜗牛、蚯蚓等。每窝产仔为4—6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乌马河、翠峦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。数量很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伊氏鼠耳蝠 别名 蝙蝠


鉴别特征 体形小,前臂长31-36mm。耳较短,其外缘中部有显著的凹缺,近末端另有较浅的凹陷,耳屏长而尖出。翼膜附着于趾之基部,具有明显的距缘膜。身体背面毛浅褐色,腹部毛为灰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内岩洞或岩缝中。夜间活动,视觉差,听觉异常发达。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也能够自由飞翔,并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。以昆虫为食。每胎产仔为1—2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,在农林业保护方面具有一定意义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长尾鼠耳蝠 别名 蝙蝠


鉴别特征 体型小,体长4.6~5.2cm,尾长等于或略超过体长。耳短而圆纯,耳屏近基部的半段等宽,后缘上部向末端逐渐削尖,略呈波状。距缘膜明显。背部毛色为深棕褐色,腹面毛为灰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岩洞或岩缝中。是典型的异温动物,4月下旬,在带岭林区的岩洞,洞内最高温度约9℃,它仍处于冬眠状态,捕捉离开岩洞后,能较快苏醒。以昆虫为食。也吃蜗牛,蚯蚓等。每窝产仔为4—6只。

分布 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大棕蝠 别名 小夜蝠


鉴别特征 前臂长49~57mm,体形较大,吻部两侧略形鼓凸,有稀疏短毛。耳短,基部厚,耳向前析可达口角;耳屏稍长,基部较宽。背毛淡黄褐色,正脊背部为沙褐色。喉及下腹的毛基色略淡。

生态 栖息在树洞和岩洞中。常在房屋栅顶、阁楼、夹壁墙等隐蔽处,隐蔽处要求黑暗,适宜的温度和安静。日落后,夜色苍茫时,成群飞出来觅食。有时匍匐于房顶的过木或房梁夹缝中,有时也倒挂在梁上。以昆虫为食。每窝产仔为2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,对农林业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萨氏伏翼


鉴别特征 体长42-44mm,体形较小,耳短阔,耳屏较宽。翼膜起自趾基部,距缘膜比较发达。尾伸出股间膜4—5毫米。体背面毛为深棕褐色,腹灰褐色,两翼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海拔较高的岩洞或岩石缝中。常单独吊挂,聚集在一起。每当黄昏,飞出来觅食,飞行速度快而灵巧,每天捕食时间长。有冬眼现象。以昆虫为食。每窝产卵为1—2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捕食害虫,对减少森林虫害有积极作用。数量很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金管鼻蝠 别名 蝙蝠


鉴别特征 体长45-47mm,体形小,鼻孔突出于吻端,并向两侧前方伸长为管状。耳短,先端纯圆;耳屏长而先端稍尖。趾端有钩状爪。上体金黄色;下体毛灰白色。两翼膜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岩洞中。很少白天活动,后肢将躯体挂在洞顶,每当黄昏,陆续地从栖居处飞出,在大树林缘上空、草地、水域上空贪婪地觅食,食量大。午晚返回栖息地,用指爪钩挂实物而爬入隐蔽所缝隙中。群栖越冬。以昆虫为食。每窝产仔为1—2只。

分布 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。数量极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大耳蝠 别名 兔蝠


鉴别特征 前臂长37~42mm,耳特别大,椭圆形。耳几乎近前臂之长。体背为不均的淡灰褐色,毛基黑褐。腹毛尖端颜色较淡,近灰而略沾黄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中树洞和岩洞中,也在房屋的顶栅、废墟的墙缝或洞穴中。对环境要求黑暗寂静、空气流通、出入方便。常成群,单个悬挂在洞顶,当夜幕降临时,突然下跌,同时展翅飞行,飞行缓慢平稳,遇见昆虫,可突然转弯360度。当受惊时,耳壳竖起,耳尖向后弯曲,母兽先起飞,幼兽或咬住母兽乳头,并用爪抓着母兽腹部,随母兽飞出。飞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。以昆虫为食。每窝产仔为1—2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蝙蝠粪便入药为“夜明砂”,经济价值高。数量很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狼 别名 张三


鉴别特征 狼的体长为1-1.6米,体形像家狗,但比家狗吻尖口宽,脚细腹凹,两耳直立。尾不上卷,尾毛蓬松。体毛颜色个体差异变化很大,个别有全黑或全白的,黄灰、棕灰、灰白等。东北狼颜色为青灰色。狼的足迹链多整齐径直,狗的足迹链则曲折多变。

生态 栖息在丘陵地带,常在林缘、荒地、疏林活动。夜行性,黄昏和清晨活动频繁。奔跑的速度快,成群游荡,听、视、嗅觉都很发达。性凶残。捕食一只鹿,饱食后,食物残迹七零八落,吃饱后可以几天不吃。以动物为食,在捕不到食物时,也吃一些植物充饥。二年性成熟,每窝产仔为3—8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伊春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双丰

经济意义 毛皮可以利用,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。数量很少,应注意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赤狐 别名 红狐、狐狸


鉴别特征 嘴狭长,体长62到72厘米,体细长,背毛棕黄或淡污红色。耳直立,耳背上半部黑色,与头部毛色明显不同。尾较长、粗大,其长超过体长之半,尾毛蓬松,背面毛色红褐,混杂黑褐;尾的腹面为淡黑或棕白色,尾梢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、丘陵、高山、草地及林场村屯附近。常在山坡活动,动作敏捷,多疑,性狡猾,昼伏夜出,白天卷伏洞中,抱尾而睡。单个活动,跑起来很快,有时也会爬上斜着的树干。为了寻找食物,各处游荡,但常处于饥饿状态。杂食性,以小兽、鼠、鸟为食,也吃浆果和坚果。巢穴为土穴、树洞,常利用獾或兔的洞穴。每窝产仔为3—4只。寿命13—14年。

分布 嘉荫、金山屯、南岔、铁力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,补虚损,治恶疮。食鼠益兽,毛皮经济价值高,数量少,应注意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貉子 别名 貉


鉴别特征 体长45-66厘米,体形像狐而小。体肥壮,头短吻尖,耳较小,尾短蓬松。吻部灰棕色,两颊部灰白色;头部两侧在眼周围及眼下部分黑色,形成倒八字形的黑纹,向后延伸到耳下方。背毛基部为淡茧黄色,尖端黑色,底绒驼色。脚和四肢颜色一致,黑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河谷、草地、平原或较暗的森林中。喜欢在多鱼的河溪岸边,它的住处常常是利用獾子等动物的废穴,有时也住在石隙、树洞中。行动缓慢,走起来也不快,拱着背,性情温顺。能攀登上树,会游泳。白天胆小,在洞穴里睡眠,夜间活动。有冬眠习性。以鼠类、鱼为食,也吃鸟、鸟卵、蛙、蛇、昆虫、植物的根茎、种子、谷物和浆果等。10个月令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6-9只,寿命8-16年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貉皮可做皮袄、皮领、皮帽子,针毛可做画笔。经济价值高,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豺 别名 豺狗、红狼


鉴别特征 体长85-130厘米,体形像狼,但较矮小。头部较宽,吻短额低,耳端圆纯。四肢较短,尾毛粗长。毛被红棕色,腹面色淡,为灰棕或浅棕白色。四肢内侧浅灰色或白色。尾端近黑色。夏毛短疏为深红棕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及丘陵地带。常7—8只结成群活动,成群猎食,围攻狍子、马鹿、野猪等。性凶残。肉食性,以动物为食。冬季繁殖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汤旺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方面有一定意义。数量极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

棕熊 别名 马熊


鉴别特征 体长通常为1.5至2.8米,体形较大、粗壮。头宽圆,吻较长,眼很小,鼻端裸出。肩背隆起,腰围肥壮。尾甚短,隐于毛下。四肢粗键,爪大而弯曲,脚掌裸露,肉垫厚实,前足腕垫小,近圆形,不与掌垫想通。毛色变异很大,有棕褐色、黑褐色、棕黑色、银灰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的森林地带。常在针阔混交林、老龄大树、林间空地,食物丰富和有水源的地方活动。夜间或晨昏活动,白天在通风的树荫处休息。能直立行走,会游泳,嗅觉敏锐,视觉差。秋天,果实成熟,昼夜采食,没有固定休息时间,“抓秋膘”。冬天在洞穴内冬眠,不完全冬眠,只是一种“浅睡”,如有惊扰,随即醒来,被迫离洞,不再入眠,到处游荡,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足迹,为“走驼子”。杂食性,吃青草、嫩芽、橡子、松子、各种果实、蚂蚁等。

分布 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皮、肉、胆、掌均可利用,经济价值高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黑熊 别名 黑瞎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150~170厘米,体形粗大,头部宽圆,吻较短小,眼小,鼻端裸出。毛被漆黑色,胸部有倒人字形白斑,下颏白色。前足腕垫发达,与掌垫相连,脚掌裸露无毛,跖行性。

生态 栖息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。秋季常见于柞树林和河谷沿岸林内。没有固定的巢穴,到处游荡寻食,夏天晨昏活动较频,晌午则躲在通风的树荫处休息。视觉较差,嗅觉和听觉灵敏。会游泳,善于爬树。行动缓慢,能象人一样站起,环视四周,发现危险,迅速逃跑。黑熊有冬眠习性,只是趴伏洞穴中不吃不动,处于半睡眠状,依靠体内积存的脂肪维持很低的新陈代谢,如受惊动,即爬出洞外,不再回洞,即到处游荡,成为“走驼子”。杂食性,以植物为食,吃青草、嫩枝叶、苔鲜、蘑菇、松子、橡子、榛子和各种浆果;也吃鱼、蛙、鸟、鸟卵,喜欢挖蚂蚁窝和捣蜂巢。3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在仓子里生仔,每胎产仔1-3只,寿命30年。

分布 嘉荫和铁力县,各林业局。1986年和1988年有19只熊被送到了山河养熊场。

经济意义 毛皮能用,肉、脂、掌可食,胆药用,也可观赏,经济价值高,数量多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紫貂 别名 貂。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40厘米左右,体形细长,它全身毛色基本一致,为黑褐色,油光发亮。面部和颈部毛色较浅;面鼻狭长,吻端较圆纯;耳大而直立;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;眼大有神,眼黑色;四肢短而键;尾蓬松粗大,尾长为体长1/3。

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。行动敏捷灵巧,善于爬树,听觉和视觉都发达,一闻异声立即爬上树枝,察看动静,在高大的树上跳跃自如;夜间活动,范围多在10-50公里。以捕食小型兽类和鸟类为食,也吃鸟卵、蛙、鱼、昆虫和浆果植物,有存贮食物习性。15个月性成熟,一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2-4只,寿命16-20年。

分布 朗乡、带岭、乌马河。2010年12月,在乌马河局安全林场捕获一只紫貂。2006年3月,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乌马河紫貂省级自然保护区。2017年7月,经国务院批复建立黑龙江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
经济意义 紫貂皮的经济价值很高,毛绒细密,是裘皮之冠,也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

青鼬 别名 黄喉貂 蜜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56-65厘米,体形较大细长,似圆筒形。体毛颜色鲜艳,前背部及体侧为柠檬黄色,后背部黑褐色,尤其是臀部更深,为黑色。四肢和尾深褐色,喉胸部毛色鲜黄。头较尖细,略呈三角形,鼻端裸出,耳小而圆。四肢强健有力,尾长超过体长一半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。喜欢在地面和倒木或枝杈堆上活动,爬树能力很强,单独活动。以捕食马鹿、狍子、獐子、野猪、野鸡、野兔、灰鼠和鸟类等为食,也采食松子、橡子和浆果等植物,喜欢吃蜂蜜。每胎产仔2-4只。

分布 乌伊岭、红星、五营、乌马河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艾鼬 别名 艾虎、地狗


鉴别特征 体长31-56厘米,体形像黄鼬,略大而粗壮,为圆柱状。吻略长,耳短而圆,颈粗壮。体背面为棕黄或沙黄色。中段毛显著呈驼背状,为“罗锅毛”。颜面部毛色斑驳,形成特殊的“花脸”。胸和鼠蹊部及四肢均黑色,腹部中线亦有黑褐色带。尾端黑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地、林间空地。常在林缘、稀疏灌丛、河谷、平地及林场、村屯附近活动。晨昏和夜间活动,阴天整天活动。严冬遇风雪天常数日不出洞。地面捕食,也能钻入鼠洞捕食。以捕鼠为食,也吃兔、鸟、蛙、蛇等。很少自己挖掘洞穴,常用啮齿类和兽类废弃洞穴。每胎产仔为8—11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珍贵细毛皮,“罗锅毛”,数量多,经济价值高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小艾鼬 别名 小毛艾虎


鉴别特征 体长32~43cm,体型比艾鼬小,毛短绒密。背毛齐平,无“罗锅毛”。毛色为鲜丽的淡黄赭色。体侧面淡黄白色,腹中线、胸部及四肢为黑褐色。尾端近4分之一为黑褐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、林缘、灌丛、草地及农田地带。常在林区有林地活动。有固定的猎食范围,与鼩鼱数量多少有关系。冬季有贮存食物习性,主要是橡子、土豆等。行动轻快,常以跳步方式前进。以小形鼠类、蛙、昆虫为食,也吃植物等。营洞居生活、洞口处常有扒出的土堆。每胎产仔为7—8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毛短绒密,毛色艳丽,油亮光泽为佳品,应注意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白鼬 别名 扫雪


鉴别特征 体长170-330毫米,体形细长,像香鼬,但较小。头部较短,耳壳小,为圆三角形。口周围和眉均有触须。尾较长为体长3分之一。四肢短,趾间有蹼,后蹼较发达,爪长而锐,但很细弱。冬季毛白色,夏季灰褐色。腹部乳黄或白色。尾端处终年黑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、草地、河岸边的灌丛中。常在河洼地、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活动,冬季在山坡砾石堆间、沟谷、乱石塘寻找鼠兔。有时进入居民点住室内。夜间活动,会爬树,善于游泳,走路常跳跃前进,在硬壳的雪地上,能跳起一米左右。觅食时折曲前进,搜寻树墩、倒木下的食物。以鼠类为食,也吃蛙、鸟、昆虫等。每窝产仔为8—12只。

分布 嘉荫。

经济意义 珍贵毛皮兽,毛绒丰密,色泽洁白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香鼬 别名 香鼠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210-260毫米,体形和黄鼬相似。但比较小,躯体细长,颈部明显,四肢较短。尾长为体长之半。夏毛背面暗棕黄色,腹面淡黄色。背腹颜色在体侧下方有明显的分界。冬季毛色较淡。

生态 栖息在山地森林、森林草地和灌丛及草甸地带。白天单独活动,行动迅速,善于爬树,常在树上捕鸟吃,也会游泳,或潜入水中捕鱼和蛙。以鼠类为食,也吃昆虫等。自己不善于挖洞,用其它动物的洞穴为巢,或栖居于岩缝和乱石堆间。每窝产仔为7—8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桃山、铁力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毛皮兽,毛绒齐密,色泽金黄。数量多,经济价值高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伶鼬 别名 银鼠、白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14—21厘米,体形甚小,尾很短,四肢短小。夏毛背面深咖啡色,仅头顶部和尾尖毛色较深为褐色,腹面纯白色。冬毛全白色,仅胡须为黑褐色,少数个体尾尖常留少量褐色毛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各种各样的环境中。常在森林、灌丛、草地、乱石堆、柴草垛以及居民点附近活动,视、听、嗅觉都很发达,行动快迅速。白天活动,夜间出来觅食,以小型鼠类为食,也吃小鸟、蛙、昆虫等,一年能捕食2000—3000只鼠。自己不掘洞,常侵占小型鼠类巢穴为巢,有时也到倒木或乱石堆中筑巢,每窝产仔为3—7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伊春、美溪、西林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捕食害鼠,对农林有益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黄鼬 别名 黄皮子,黄鼠狼


鉴别特征 体长28-40厘米,体形细长,全身棕黄色;四肢短。尾中等长,尾毛蓬松。头细颈长,鼻部和两眼周围暗褐色,上下唇白色。

生态 栖息环境复杂,主要在林区河谷、沟沿、沼泽和灌丛中,常进入林场和村屯,有时住在居民点附近的柴草垛中。多在晨昏活动,白天也出来。单独栖息,善于攀树、爬墙、游泳,能匍匍前进。嗅觉灵敏,视觉不发达。胆大而残忍,遇险时自肛腺分泌出一种黄色臭液,以逃避敌害。喜欢在雪地上乱跑,互相追逐。以鼠类为食,也捕食鸟类、鱼类、两栖类、蛇、松鼠和兔等。有时也窜入居民点的鸡舍,捕食家禽,常常是先吃掉猎物的脑子和血。营巢在洞里,一般洞穴有进出口,内有仓库,卧室和侧所。2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2-8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黄鼬皮,称之为元皮是野生毛皮产量最大,可以制作裘皮大衣。捕食害鼠,益兽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野生水貂


鉴别特征 体长38~42厘米,体形像黄鼬,但较粗大。体毛黑褐色,仅下颏有白斑,针毛有光泽。头短而小,耳壳小,四肢短,趾端具锐爪,趾间有蹼。尾长蓬松。

生态 栖息在近水地带,一般不远离水域,常见于林间小河沿岸和树丛的的旧河床等地。夜间活动,行动敏捷,性凶猛,活动一般离洞不远,有时也沿岸走出10公里,喜欢在冰洞或不结冰的急流暖水附近活动。严冬时不出洞,冬季能在雪下挖掘很长的通道。善于游泳和潜水。以鼠类、鱼类、鸟类、蛇类、兔类为食,有存食物习性。性成熟在8-10月龄,每年产一胎,每胎产仔4-8只。寿命12-15年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乌马河、美溪、西林。

经济意义 貂皮是贵重的细毛皮,是国际市场上的高级毛皮。经济价值高。数量较少,应加强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狗獾 别名 獾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45~55厘米,体形肥壮,体背从头顶部至尾部,被有粗硬的针毛,单根针毛基部白色,近末端黑色,毛尖白色;头面部有三条白色纵纹,喉部、脚和四肢黑褐色。鼻端尖,耳壳短圆,眼小。四肢短粗,爪长,尾短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或是山坡灌丛、田野、草丛和河溪旁边等地。挖洞而居,洞穴离地面约3-5米。白天在洞内睡眠休息,夜间出来寻找食物,活动范围在2-3公里,往返都走一定的路线,有半冬眠的习。喜欢游泳,视觉弱,嗅觉灵敏。取食时,以鼻嗅食物,以植物的根、茎、果实和蛙、小鱼、蚯蚓、昆虫、蛹、鸟卵、蛇以及鼠类为食,也吃玉米、土豆、豆类和爪类等。3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1-3只。

分布 嘉荫、翠峦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獾皮拨去针毛,可制做皮帽、皮衣和手套;肉可食用。獾油做药用,是治疗烫伤良药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水獭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为80厘米,体形细长,略为扁圆。毛被深咖啡色,有光亮泽。头扁圆,吻短,口须生硬,生于嘴角。四肢短小,前后趾间有蹼。尾长超过体长之半,尾粗长略为扁圆。

生态 栖息在林间溪流或水比较缓多鱼的水域。水獭是半水栖动物,夜行性,有月光的夜晚活动比较频。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发达。善于游泳,在水中活动主要靠后肢划水,尾巴摆动配合前进。在陆地上不能快走,靠身体贴着地面匍匍前进。以小鱼为食,也吃水禽、鼠类和蛙,捕鱼时在岸边或水中石头上静待观察,一旦发现有鱼,立即潜入水中追捕,咬住小鱼就吃掉,咬住大鱼则拖到岸上再吃。挖洞营巢而居,多筑在岸边的树根下或岩缝里,每胎产仔为2-4只。

分布 嘉荫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铁力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水獭皮是珍贵的毛皮,可制作帽子和围脖及大衣领子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猞猁


鉴别特征 80~130厘米体形像猫,但比猫大;头部和体色一致,体毛灰棕色,针毛毛尖青色;体背面及四肢上部有不明显的棕色斑点;耳尖端有一撮黑色笔毛。四肢粗长;尾甚短,尾端一段黑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,针叶林内较多。单独活动,它的四肢强健,善于奔跑,通常为10-25平方公里;视觉和听觉都发达,善于爬树,也能游水。多夜间活动,晨昏较频。以各种动物为食,捕食野鸡、飞龙、野兔、老鼠,袭猎狍子、獐子、马鹿、野猪,有贮藏食物习性。两年性成熟,一年一胎,每胎产仔2-3只,寿命12-15年。

分布 嘉荫、汤汪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乌马河、翠峦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桃山、铁力、双丰。1985年在汤汪河、新青、美溪、翠峦捕获5只猞猁。

经济意义 猞猁皮绒厚毛大,是名贵的裘皮原料,经济价值高。数量较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豹猫 别名 山狸子、山猫


鉴别特征 体长大致在40—75厘米,体形大小与家猫相似。两眼内侧向额顶有两条白色纵纹。全身棕灰色,背上有棕褐色斑纹。自体侧遍及腹部,头顶至肩部有4—5条棕褐色条纹,中间两条沿背脊断续地延伸到尾基部。臂部斑纹略大,四肢上部斑纹较小。尾上有明显的棕褐色环斑,尾尖黑褐色。腹毛色淡,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山地林区,常在沿河灌丛和林场居民点附近。夜间和黄昏活动,但在僻静的地方,白天也出来,每遇危险即迅速上树。善于爬树,单独活动。以鼠、鸟、蛙、昆虫为食。筑巢在树洞、河岸灌丛、岩石缝隙或石块下面。每胎产仔1—2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汤旺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桃山、铁力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。数量很少,应加强保护,省重点保护动物。

豹 别名 金钱豹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为1-1.5米,体形像虎,明显比虎小,头小尾长。全身毛色橙黄或黄色,头部黑斑小而密,耳背黑色。背部及体侧黑斑大,为圆形或椭圆形,有些黑斑中突成环,轮廓像古钱,故有金钱豹之称。胸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白色,也遍布黑色斑点,比较稀疏。尾细长,长于体长之半,尾上有大小不等的黑斑。

生态 栖息在山地、丘陵地带。夜间活动,晨昏较频,白天潜伏休息,因此,一般不易与人相遇。视、听觉都很发达,行动敏捷迅速,善于爬树,而且跳跃能力很强。常静伏树上,猎取过路的动物。有贮藏食物的习性,把吃剩的食物常挂在树枝上。以大型有蹄类动物为食,也盗食家畜。有固定的巢穴,筑于密林树中,灌丛或岩石洞里。每胎产仔2—3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。

经济意义 毛皮斑纹美丽,可制裘、褥垫,骨药用,还可供观赏。数量濒危,应加强保护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东北虎 别名 老虎


鉴别特征 体长2.4-3米,体态雄伟、头圆、耳短,毛色非常美丽,一身淡黄色厚密的长毛上镶饰鲜明黑色条纹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山崖间。常在山脊、山坡有石砬子的地方活动。虎是典型的森林动物,没有固定住处,喜欢独来独往,漫游于深山林中,夜行性,它行动敏捷,善于跳跃和游泳。它的活动范围方圆达300至400平方公里,常常占据山林,在寻找食物时,像猫一样毫无动静,一旦发现猎物,就迅速准确地猛捕过去,用它那纲刀似的尖牙和利爪置猎物于死命。以狍子、野猪、鹿、野兔、野鸡为食物。东北虎3-4岁性成熟,2-3年繁殖一次,每胎2只;野生东北虎的寿命一般15—17年,养殖25年。

分布 嘉荫、五营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桃山、铁力。

经济意义 虎的价值很高,它不仅是一种观赏动物,虎骨可以入药,虎骨酒畅销国内外,皮可以制成装饰品,国内外市场很受欢迎。数量稀少,至2010年,已经有20年没见踪迹;2022年120日下午3点多钟,在伊春市伊嘉公路发现一只野生老虎,同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,伊春市丰林县五营林业局永丰经营所7公里处,一处居民家的录像设备拍下了一只东北虎的身影。东北虎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雪兔 别名 变色兔、白兔


鉴别特征 体长46-65cm,冬羽全身雪白,仅耳尖与眼周极窄的一圈为黑色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部位,毛色有各种差异。夏毛头部、背部为棕褐或黄褐色,腹部为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,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活动,也常隐蔽在河岸灌丛中。夜间活动、行动机警。听、嗅觉都发达,常成对在一起。活动有一定范围,不轻易改变,只有受到惊扰或食物缺乏时,才改变居住地。在觅食和活动地常按固定的路线走,在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路线。以多汁的植物为食,冬季吃树皮和嫩枝。常在倒木下面,凹地、灌丛中收集枯枝落叶做成简单的巢穴。冬天在雪中做洞。一年繁殖一次,每窝产仔4—6只。

分布 乌伊岭、汤旺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。

经济意义 兔皮作成服装,有“火龙衣”之称,可制作袖口、衣领、帽子等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东北兔 别名 野兔


鉴别特征 体长40-48厘米,体形中等。冬毛色淡棕黑色,耳短,向前折达不到鼻端。鼻部暗棕色,鼻部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淡棕灰色毛区。尾背面黑灰色,尾比雪兔长。耳尖黑色,并沿缘向下延伸。腹部中央白色。夏毛较冬毛颜色稍深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。夏季喜欢在稀疏的针阔混交林中,常在林缘或灌丛中活动,一般不到农田和草原地带;冬季在林中或林缘附近的农田或蔬菜地里。白天很少活动,夜间出来觅食。以各种杂草为食,也啃树皮和枝芽。营巢在倒木下,有时也无固定巢穴,产仔在凹地、灌丛、杂草中。一年繁殖两次,每窝产仔为2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,毛皮可作帽子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东北黑兔 别名 黑兔


鉴别特征 体长为41—45厘米,毛色全身黑褐色,毛基深灰,只有前后脚掌鼠灰色,腹毛稍浅,为淡黑褐色。额顶中间有一块极小的白斑。

生态 黑兔是典型的森林动物,栖息在海拔300-8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。常在林间、灌丛、草甸、高山草甸中活动,偶而也能在次生阔叶林中发现。一般不到居民点附近活动。晨昏活动,常利用凹地,倒木下面、灌丛、草丛作临时巢穴,供白天隐藏休息。以植物、树皮、嫩枝为食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方面有一定作用。数量极少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草兔 别名 野兔


鉴别特征 体长45厘米左右,体形中等,耳长。尾短比雪兔,东北兔尾长。上唇分裂,在吻端唇颊部有长短不等的触须30多根。后足长于前足两倍,适于跳跃。体色无明显季节变化,背毛呈浅棕褐色,胸至尾下腹面白色。尾的背面有黑色纵斑,尾的底面和两侧毛纯白色,背和底毛颜色界限分明。

生态 栖息在森林、草甸、灌丛、草丛、田间、草朵中。日落开始觅食、次日晨停止,白天休息。单独活动,活动的路线往往踏成小径,逃窜时速度敏捷,后蹬地而起,并向前跃,前足先着地,然后后足才落地。善于利用地形隐藏身体,听觉特别发达,经常两耳竖起搜寻声音,视觉和嗅觉发达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主要吃杂草、大豆茎叶、嫩枝、作物的种子、块根、块茎等。无固定巢穴,繁殖力强,每年繁殖2-3次,每窝产仔4-6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铁力、双丰。

经济意义 毛皮产量大。肉可食用,味道鲜美,经济价值高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高山鼠兔 别名 石鼠、啼兔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10.5—28.5cm,体型小,外形略似鼠类,耳短而圆,尾仅留残迹,隐于毛被内。因牙齿结构(如具两对上门齿)、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像,故名鼠兔。毛被呈沙黄、灰褐、茶褐、浅红、红棕和棕褐色,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。

生态 栖息在山地石砾堆或岩石裸露处。成群栖居,常在跳石塘活动。在白天活动,常发出尖叫声,以短距离跳跃式跑动。不冬眠,多数有贮存食物习性。以植物嫩枝、叶、芽,各种果实为食。在火山岩石砾间为巢,每年产仔1—3窝,每窝产仔2—11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中有一定作用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达斡尔鼠兔 别名 蒙古鼠兔、嚎兔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150一200mm,体形中等,较粗壮。耳大而圆,上唇纵裂如兔。背部毛色从吻端至尾基为沙黄褐色,在颈下与胸部中央,有一沙黄色的长斑向后延伸,直至腹后。夏毛短,背部为沙褐色,其中夹杂一些黑色的绒毛。

生态 栖息在半沙质的山坡、林缘、及林内岩石裸露的石隙内。常在有蒿草的草地上活动。有贮存食物习性,常咬断草叶在地上堆成小堆,干后再拖进洞里贮藏。以植物的根、茎为食。一年繁殖两次,每窝产仔为5—6只。

分布 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。

松鼠 别名 灰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20至28厘米,尾长黑褐色毛蓬松而略扁平。体背冬毛灰褐色,耳端有黑褐色长簇毛,体腹面为纯白色。夏毛颜色加深变为黑褐色,耳端长簇毛消失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。喜欢在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林,多生活在树干高大的森林。白天活动,清晨最活跃,视觉和听觉发达,受惊时立即窜入密枝间隐藏静坐观察四周。不冬眠,有贮存习性。吃食时坐在树上,前肢抱握食物送入口中。以植物种子为食,主要食红松、云杉、冷杉、落叶松、樟子松和椴树的种子,榛子、橡子;夏季吃蘑菇、托盘和越桔等浆果。营巢于林缘树冠茂密的云冷杉或红松大枝杈基部,用小枝构成,也有以树洞为巢的。2年性成熟,每年产两胎,每胎产仔3-6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松鼠皮称为灰皮是黑龙江省产量比较大的野生毛皮,肉可以食用,是鲜美的野味,可以传播种子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花鼠 别名 五道眉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15厘米,体形小,全身灰棕褐色,色泽鲜明;背部有五条显著的黑色纵纹;臀部有明显的红褐色。尾扁平,尾长;耳短,后足较长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、采伐迹地人工林中。常见于森林公园,林缘有倒木和乱石堆的地方,在林区常遇见花鼠。善于攀登树木和在林间奔跑。在仓库、苗圃、耕地附近活动的花鼠,盗食粮食、种子、有贮存食物习性,10月下旬进入冬眠。以植物的种子为食,也吃蚂蚁、蜘蛛、鼠类。9-10月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胎,每胎产仔5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皮毛可作皮衣、围巾、帽子,可供观赏,食用。数量很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长尾黄鼠 别名 花大眼贼


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,体长大约是25到30厘米,尾长等于或超过体长之半。夏毛黄褐色,杂有黑色毛。背部有宽阔的黑色或灰黄色斑点样条纹。眼眶周围有不太明显的白圈。尾毛与体毛相似,夏毛深于冬毛,短于冬毛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缘的耕地中。常在麦田、豆地等绿色植物丰富而开阔的地带活动,身体挺立,站在高地、四处瞭望。10月入垫冬眠,早春4月出垫。一年繁殖一次,每窝产仔为6—8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汤旺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。

经济意义 毛皮色泽好,有花纹,可以利用,数量较少

草原黄鼠 别名 大眼贼


鉴别特征 体形小,眼大,耳廓小。尾短不超过体长之半。全身毛被淡黄色,背及额混有黑褐色毛,腹部为黄白色,体侧和肢足背面为沙黄色。眼眶四周有白圈。夏毛深于冬毛,短于冬毛。

生态 栖息在丘陵背风向阳的地方。常在草甸、沙丘、路旁、废墟、堤岸、瓜地、田埂活动,喜欢在有低矮稀疏植物的环境里生活。入垫冬眠。多有堵洞现象,活动频繁,清晨出洞,旁晚入洞。不轻易迁徙,在人和天敌的干扰下有时迫不得已离去,另寻新居。以植物为食,也吃蛙、昆虫等。一年繁殖一次,每窝产仔为4—8只。

分布 五营。

经济意义 对农作物、苗木、堤坝上打洞危害大。数量少,应采取措施,预防其危害。

飞鼠 别名鼯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13厘米至50厘米,体形似松鼠而小。体毛细软光亮,褐灰色,腹面自下颏至尾基全为白色。体侧具有皮质飞膜,飞膜前部较宽,向后逐渐狭窄,能滑翔。尾毛发达,呈扁平状;吻纯;眼大,眼眶周围有黑色的细眼圈,外为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林中。在高树的树洞中作巢。夜间和晨昏出来活动,善于爬树,速度很快,能够由这一树枝,借助飞膜飞向另一树枝,飞行距离可达40-50米。滑翔时,四肢撑开,尾伸直略向上翘,一跳而起,尾起舵的作用。在地面上,由于飞膜的防碍,步行摇摆,行走不快。以松子、橡子、树皮为食,比较喜食冷杉的嫩枝芽、杨、柳、桦、槭树的嫩皮,也吃浆果。每年繁殖一胎,每胎产仔2-4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五营、伊春、乌马河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飞鼠粪便入药为“五灵脂”,有止痛,增加白细胞作用。皮毛长而细软,光亮灵活,很受欢迎。数量较少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东北鼢鼠 别名 瞎老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10-16厘米,体形粗壮,额顶有白斑。吻纯圆,眼小,耳隐于毛下。尾短秃,无毛。前肢有强大而锐利的爪。毛细柔而有光泽,背面为灰棕色。吻部四周白色或污白。耳部有少许白色,形成一淡色白斑。腹面灰色。四足裸露,背有稀疏的淡白色短毛。

生态 栖息在丘陵、草甸、草地或农田地带。性喜湿,外聚居在潮湿的谷地。昼夜活动,常在地面活动,盗食农作物。挖洞居住与觅食,推出的土堆常形成小土丘,在洞道中咬食植物的根、茎。主要吃植物的地下部分,也吃地上种子、苔草、蒿、车前草等。一年繁殖两次,每窝产仔为3—4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毛皮轻柔,质量好,可以制衣。

草原鼢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20.4一22.8厘米,体形与东北鼢鼠相似,额顶无白斑。尾长于后足长,生有短毛。前肢发达,爪长于相应的指长。毛色较淡,体色为银灰色略带淡赭色,上下唇为白色。腹面毛干灰色,先尖污白色。尾和后足背均被白色短毛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草地或农田附近灌丛中。对干燥的环境适应性较强。以植物的地下部分根茎为食。一年繁殖两次,每窝产仔为3—4只。

分布 五营、上甘岭。

经济意义

皮张面大,毛皮质量好,可以制裘。

巢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在5至8厘米, 体型比小家鼠瘦小。尾细长,能卷曲,末端上面裸露无毛,具缠绕能力。耳短圆,具耳屏。四肢纤细,后肢肉垫较大较长,适宜在枝叶间攀爬。体毛细而柔软,毛色变化差异很大,背毛有沙黄、棕黄、棕褐、黑褐色,无论毛尖颜色怎样变化,毛基为深灰色。体侧较背部淡,腹部毛色多为污白或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灌木丛和荒草地。夏秋季常在植物和农作物的茎叶间攀爬。也在农作物堆下,水稻和谷草堆中活动。夜间活动,白天也常出来觅食,用尾巴卷钩枝条,协助四肢行动。以种子、果实、谷子、小麦、玉米、黄豆为食,喜欢吃谷子。营巢在草堆中,为盘状巢,或挂于植物枝叶间,为球状巢。一年繁殖1—3次,每次产仔为3—10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盗吃粮食,啃咬庄稼,对农业有一定危害,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。

大林姬鼠 别名 林姬鼠


鉴别特征 体形细长,约70~120mm,体形像黑线姬鼠,但是背中央没有黑色条纹。尾略短于体长,鳞片裸露。夏毛褐赭而灰暗,冬毛褐棕较鲜明,都混杂有少量黑色毛。体侧棕黄色,腹部污白色。耳较长,耳毛短。

生态 栖息在林中。常在采伐迹地、荒山榛丛、与森林连接的沼泽地活动,夜间活动次数多于白天。取食频繁,以植物种子为食。在树根、倒木、灌丛或草丛掘土打洞。一年繁殖1—2次,每窝产仔为5—7只。寿命为一年半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盗食种子,影响天然更新。是传播森林脑炎、乙型脑炎的宿主,应引起重视。

黑线姬鼠 别名 田姬鼠、黄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65~120毫米,体形像小家鼠,但个体较大,耳短,背部中央有一黑色条纹。尾较长,超过体长之半,尾环清晰。背毛与体侧毛色相间,多为浅棕褐色,杂以黑色,腹部白色。尾上面近棕黑色,下面灰白色。足背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采伐迹地、农田、撂荒地。除荒漠地区和原始森林以外,几乎到处可见其踪迹。昼夜活动,杂食性,以植物为食,吃种子、杂草和昆虫等。用田埂、撂荒地、林堤、土墙根、柴草堆筑巢,洞穴简单。幼鼠当年可达性成熟。一年产3窝,每窝产仔为7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害鼠,对农业危害巨大,应引起重视。

褐家鼠 别名 大老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150~250毫米,体形粗大,棕褐色。耳短而厚。尾较长,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二。前趾粗短,后足粗大。随季节和环境不同,毛色有变化。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为污白色。四足背毛白。尾有毛很短,鳞环清楚,尾上面黑褐,下面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居民点内及附近的田野和灌丛中。常在仓库、厨房、田间、荒野、林区、矿山等地活动,在地板下、畜圈、垃圾堆、下水道也可见到。适应性很强,夜间活动。听觉、触觉、嗅觉都非常灵敏。性凶暴,饥饿时自相残杀。杂食性,喜沿墙根壁角觅食,狡猾多疑。洞穴多在食物充沛和隐蔽安全以及靠近水源地方。繁殖能力强,3个月性成熟,四季都可生育,每窝产仔为6—8只,最多可产15只,一年一对可繁殖后代1500只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害鼠之一,糟蹋粮食,危害人类。

小家鼠 别名 小老鼠、小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60-100mm,体形小,吻较短,耳宽大,后足较小,尾长超过头躯长。毛色变化较大。背毛灰褐色,腹部及四肢的内侧及足灰黄褐色至灰褐色。后足有肉垫6个,前足有肉垫5个。尾上下面两色。

生态 栖息在居民点和农田附近。常在仓库、厨房、住屋活动,也在杂草、谷堆、农田、荒地、树林、草甸中活动。喜欢在隐蔽的地方,适应性强,能跑、跳、攀登、游泳。杂食性,以盗食人类食物为主,也吃谷物、麦子、豆子等。繁殖能力很强,两个月性成熟,一年可繁殖6—9窝,每窝产仔4—6只,最多可达13只。寿命一年左右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对人类危害大,传染疾病。

黑线仓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在80~120mm,体型肥胖,吻短、耳圆,脊背中央有一条黑色条纹,尾短。背毛颜色较深,暗灰褐到红棕色。腹部毛色灰白,毛基黑灰。背腹毛色与体侧形成明显的分界线。尾毛上面黑色,下面黄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野外,偶尔进入居民点。常在林缘灌丛、草地、耕地、路旁、仓房等处夜间活动,以黄昏后和黎明前为活动高峰。雨后放晴,更为频繁。冬季储粮,不冬眠。以植物和根、叶、种子为食,也吃昆虫、甲虫等。洞穴较浅、3个月性成熟,每胎产仔2—8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。

经济意义 农林害鼠之一,繁殖快,数量多,分布广,可采取措施控制,减少危害。

大仓鼠 别名大腮鼠 山耗子。


鉴别特征 体长8-12厘米,体型粗壮,尾长接近体长之半。头较宽大颊囊发达,耳短而圆,有极窄的白边,腿粗壮。背部毛色黄灰,下颏、腹面和前后肢的内侧毛色均为白色,余部为灰色。足掌裸露,尾尖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农田、荒地、田埂、道旁等处。夜间活动,活动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。秋季整天在地面活动,向洞中搬运粮草,并分类贮粮。冬季不冬眠,也很少出洞。杂食性,以种子、草根、昆虫为食。每年繁殖2—4次,每胎产仔4—18只,一般产仔7—9只。

分布 五营。

经济意义 农林害鼠,繁殖能力强,数量多,分布广,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,减少危害。

林旅鼠 别名 黑山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10~18厘米,体形与棕背䶄相似,但背毛颜色为灰黑色或深灰色并有光泽,体侧毛灰黑色,无光泽。体形粗胖,头较大,吻圆。耳小,隐于毛下。四肢短小;尾短。腹部颜色稍淡,为浅灰色。

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中。以苔藓地衣为食,几乎不吃草本植物。昼夜活动,通常在树根下或覆盖有机土壤下筑洞,每年2窝,每窝产仔为4—6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数量稀少,在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红背䶄 别名 红毛耗子。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72-123mm。体形较小,冬季,背毛毛色鲜艳发亮,为鲜棕红色,沿脊背毛色较重,向两侧毛色逐渐变淡,腹毛为乳白色。夏季,背毛赤褐色(铁锈色)腹毛灰白或略带淡黄色。尾端毛长,显得粗,尾毛下面淡黄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比较寒冷、潮湿的森林和森林草地。在不同的生境中,数量分布也不同。昼夜活动,取食频繁。以绿色植物为食,冬季吃种子、啃食树皮等。多在倒木和树根下做洞,一年繁殖1—2窝,每窝产仔4—9只。寿命一般为一年半左右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盗食造林种子,啃食幼树皮。数量较多,应采取防治措施,控制种群。

棕背䶄 别名 红毛山耗子。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100mm,体形较大,红棕色的毛发遍布其额头,尾细毛短而稀。冬季背毛为红棕色,身体两侧为黄灰色或灰色,腹部毛淡灰白或淡黄白。夏季背毛为暗棕色,体侧毛色暗些。尾毛两色,上面同背部色,下面同腹部色。

生态 栖息在低山丘陵地带。常在林区林内、林缘、沼泽地活动,适应性强,雨天很少活动。冬季在雪下活动。以植物为食。在倒木、树根、伐根、灌丛、草丛、枯枝落叶层下掘洞。繁殖能力很强,两个月性成熟,一年繁殖1—2窝,最多4窝。每窝产仔3—8只。寿命为一年半左右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危害森林、传播疾病。但是它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,应采取措施控制鼠害发生。

狭颅田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108(90-138)mm,体中等,头狭长而窄。四肢短小,尾较短,耳短几乎藏于毛中。背毛浅灰或灰黑色,枕部与脊背前方带有一块黑纵纹。头部与体侧毛色较淡;耳部通常棕色,有的带棕黄斑点。腹部乳灰色或灰褐色。尾上下面两色。

生态 栖息在荒地、草甸及农田附近。常在茂密的杂草从中活动。以绿色植物为食。一年产仔两窝,每窝产仔为5—7只。

分布 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翠峦、乌马河、美溪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对林区草地有危害,影响牧业发展。应采取措施控制。

东方田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120~150mm,体形较大,尾长超过体长3分之一以上。头、背部黑褐色,体侧的颜色稍淡,腹面污白。尾毛密,尾上面为黑色,尾下面污白色。足垫5个。

生态 栖息在低湿多水的环境。常在塔头甸子、灌丛、洼地活动,也在榛丛和杨树林内。可潜水,善游泳。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,喜欢吃苔草和大叶章等。每窝产仔为1—7只。寿命不超过一年零两个月。

分布 带岭、朗乡、友好、五营。

经济意义 对幼林有一定程度危害,数量多,应采取措施控制,预防林业损失。

莫氏田鼠,别名黑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97~135mm体形较小,与东方田鼠相似。背部通体黑褐色,体侧棕色较浓,腹面污白,与体侧界限较清楚。尾上面黑色,下面灰白色。足垫6个。

生态 栖息在塔头甸子、灌丛、沼泽地、荒草地及湿润的垦地。常在潮湿多水的地方活动。以绿色草本植物为食,也吃昆虫。有贮草习性,随着苔草生长变化,种群增减也随着发生变化。每年繁殖2—3窝,每窝产仔4—14只。寿命不超过14个月。

分布 嘉荫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对林区的草原,农业土豆等有一定危害。数量较大,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,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意义。

普通田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9-13厘米,体形较小,头顶与背部为黑棕色,而体侧较淡。腹部白灰色稍带乳黄。尾上面几乎纯黑色,下面白灰色微带黄色。冬毛较浅,个别种背部为淡栗棕色,腹毛灰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的林间空地。常在草甸和农田附近活动,以植物为食,喜欢吃绿色部分。2个月性成熟,每年产4—5窝,每窝产仔为5—9只。

分布 嘉荫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。

经济意义 害鼠,数量较多,给农林业生产会带来一定危害,应采取措施控制。


麝鼠 别名 水耗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度在30-42厘米,身体呈圆筒形,四肢短粗,脚蹼发达。它们的背部毛发为深棕或黑色,腹部毛发则呈灰白色。麝鼠的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小,但嗅觉极为灵敏。

生态 栖息在水草丰富的河流和沼泽地。是陆地栖居,水中生活的动物,既善于挖洞,又能筑巢,会游泳,几乎昼夜都在活动;以植物为食。2年性成熟,繁殖力很强,一般年产2-3窝,每窝产仔19只左右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均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皮是一种珍贵的毛皮,毛足绒密,柔软光润,经济价值高,肉可食用。数量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海狸鼠


鉴别特征 体长50厘米,体重4公斤,头与身的比例相差较大,头小,眼也小,耳呈圆形,上唇有须。背部毛褐色、腹部毛为橙黄色,后趾间有蹼,尾圆长超体长一半,并具有角质鳞片,尾毛粗而稀疏为深褐色。

生态 海狸鼠是水陆两栖动物,主要栖息在水草丰富的溪流和沼泽地。善于游泳,潜水能力强。在陆地上行动,十分笨拙,休息时身体弓形。听觉灵敏,稍有声响立即潜水中隐藏起来。以植物为食。也吃软体动物。喜欢把食物托进水中吃,用双肢捧着食物进食。6-7月龄性成熟,每年繁殖两次,每胎产仔5-6只,寿命为8-9年年。

分布 嘉荫。1986年8月,在嘉荫县富饶乡一个农民在江边发现了一只稀奇的野生动物,把照片拿到省里,经过省专家鉴定,确认为是海狸鼠,保存有活体照片。五十年代初期,我国曾经在东北的微山湖和黑龙江省的横道河人工养殖过,养殖场不断发生的零星逃跑事件,现在已成为野生入侵物种。

经济意义 毛皮可用。数量极少,应加强保护。

野猪


鉴别特征 体长130~210厘米,体形像家猪,脸部较长,吻尖呈圆锥形,眼小;肩高于臀部;犬齿发达呈獠牙状,露出唇处;背上正脊有鬃毛。体毛棕黑色,被有稀疏硬毛,冬季在针毛下有很厚的绒毛。

生态 栖息在茂密的灌木丛,低湿的草地,食物丰富的阔叶林中。常在山间灌丛和草丛中活动,在红松林和柞树林里数量较多,群居作较大的游荡,没有严格的取食时间,几乎整天都在活动,到处觅食,以其吻部拱土。嗅觉和听觉发达,视觉不甚发达。以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果,松子、橡子、榛子、核桃为食,也破坏成熟的庄稼,玉米、土豆、南瓜、白菜等。一年半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窝产仔4-6头,最多一窝产仔13头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皮可制革,肉可食用。经济价值高,数量较多。2023年7月份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调整,野猪正式被调出三有名录,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猎捕。

麝 别名 獐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70~80厘米,体毛为深棕色;背部、腹部和臀部有排列成四、五纵行肉桂色的斑点;下颌白色,颈部两侧各有白色毛延至腋下呈两条白带纹。雌雄不长角,成年雄兽上犬齿特别发达,成獠牙状,后腹部有麝腺,腺呈包状,包内分泌麝香,有浓厚的香味。

生态 栖息在多岩石的针阔混交林中。活动路线比较固定,会踏出明显的小道。能轻松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岩峭壁上活动,常行走于倒木,有攀登斜树的习性,善于跳耀,平地能跃起2米多高,遇险立即奔跑,跑出20-30米后带停步回头看一看。晨昏活动,独自游荡,常停立于山顶石砬子上观望。食性复杂,以地衣、石蕊,寄生槲为食,也吃植物的种子、浆果、蘑菇、偶尔也吃两栖类动物。在森林隐藏处产仔,2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1-2只。寿命17年。

分布 各地有分布,1986年在朗乡捕获6只。

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,麝香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,用于治疗中风、瘫疾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梅花鹿


鉴别特征 体长125至145厘米,体形小于马鹿,身体匀称,颈部细长。夏毛稀疏而短,棕褐色,白斑显著,前后成行排列,背中浅黑色。尾短,臂斑白色。雄鹿有角,雌鹿无角。

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的林间和林缘草地。冬季多在山地阳坡背风少雪的地方,夏季则活动于密林中。晨昏常在林间草地觅食,以植物为食,主要吃青草、树叶、灌木的嫩枝芽,也吃树枝、苔藓、蘑菇。3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1-2只。

分布 现在野生梅花鹿已经绝迹,家养梅花鹿迅速,鹿场遍布全市各地。

经济意义 梅花鹿是珍贵经济动物,皮、肉、筋、尾、茸血、胎都能用。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。经济价值高,应积极发展养殖业,扩大种群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马鹿


鉴别特征 体重200余公斤,高1米,体长2余米;雄鹿有角,雌鹿无角;全身毛色深棕或带灰色,颈有鬃毛,背部有一条黑色纵纹,臀部有黄赫色大斑,尾短。

生态 栖息在混交林,林间草地和溪谷沿岸。最为常见是它在灌木红松林中活动,它的听觉、嗅觉发达,性机警,奔跑速度极快,不会游泳。以嫩枝和树皮、青草、蘑菇、苔鲜、白菜、玉米、大豆、萝卜、橡子、榛子、干草为食。3岁性成熟,每年一胎,每胎产仔1只,寿命20-30年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马鹿全身都是宝,鹿心血是治疗心脏病的名贵药材,鹿胎是治疗妇女病,特别是保胎的特效药。鹿鞭入药壮阳补肾,鹿角骨化后可以代替羚羊角,鹿茸、鹿尾是驰名中外的中药,它还是一种观赏动物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狍子


鉴别特征 体长约1.2米,雄狍有三叉角,额较高,耳大直立,鼻端裸出无毛。头部侧观近似三角形;眼大,颈长,四肢细长,尾很短。冬毛厚密,全身棕色;夏毛短薄,毛色单纯,从嘴到尾以至四肢,背侧都是纯黄棕色。鼻端近黑色,蹄狭尖黑色,冬季臀部有白色块斑。

生态 栖息在树木比较稀疏的混交林和灌丛地带。森林的边缘地带,河谷、平原、沼泽地也能见到它。群栖,一般3-5成群,多在晨昏活动,活动时母狍子在前,雄狍子在后。嗅觉、视觉和听觉都比较发达。善于奔跑,性好奇,受惊跑一段后常常停下来回头看一看,猎人称它为“傻狍子”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吃树木的嫩枝、芽、皮和青草,地衣、苔藓、干草、浆果、也吃白菜、萝卜、大豆、谷物、瓜类。觅食后,返回林中静卧休息“倒嚼”。春天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,或喝碱水。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2只,寿命10-12年。

分布 比较广泛,各地普遍有分布。

经济意义 狍子皮可以做皮衣、皮靴;狍肉可食用,味鲜美。狍角美观可做装饰品。经济价值高,数量较多,应注意保护,省一般保护动物。

驼鹿 别名 犴。


鉴别特征 体长210~230厘米,体形高大,雄鹿有掌状角。头大,眼小,颈短,脚长。鼻部隆肿,上唇长而肥大。肩部凸起,臀部略低。雌雄下巴颏长有毛束。冬毛色较夏季深。毛被棕色,背上有深棕色的髭毛。背部、胸均为棕黑色。臀部黑褐或炭黑。四肢下部污白色。

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缘地带。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,喜欢在平坦低洼地带、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、河谷沼泽、林中旷地、高草草甸、水草茂盛、又有多碱地、林中沼泽地活动,从不远离森林。以植物为食,喜欢吃叶和嫩枝条及多汁植物。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为1—2只。

分布 嘉荫、乌伊岭、汤旺河、新青、红星、五营、上甘岭、友好、美溪、带岭。

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,皮可制革,犴鼻为三大珍品之一。数量稀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青羊 别名 斑羚 山羊


鉴别特征 体长为80—130厘米,体形像家山羊,但四肢短,蹄狭窄,体形健壮。雌雄有角,角尖光滑,下半段有圈环纹。体毛灰棕褐色,颌为棕黑色,两颊及耳背面为棕灰色,耳尖呈棕黑色。背部有较短的鬃毛。背脊中央自枕、颈部一直到尾有一条棕褐色的带。

生态 栖息在高山林中,常在山顶的岩石堆或石砬子上活动。夏天在山顶,冬天回到林中生活。单独活动,善于窜跳攀登山崖。叫声像山羊,早晚进食,食后到溪边饮水,白天隐藏在视野开阔而又离觅食地不远的地方休息。以林间茅草为食,也吃植物嫩枝、叶、芽等。二年性成熟,每年繁殖一次,每胎产仔为1只。

分布 五营、上甘岭、金山屯、南岔、带岭、朗乡、桃山、铁力。

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,毛皮价值高。数量极少,应加强保护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宠物用品品牌

宠物鳄鱼